工藝挑戰

從東漢末年逐漸成熟的瓷器工藝, 1800百年以來一直保持著煙囪般筒狀的造型,展現是委婉的意象,而其華麗優雅的美感,需要用彩繪工藝的筆觸線條色彩和圖案來裝扮。
面對近代的美學思潮,諸如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 裝飾藝術運動art deco,從建築到室內、家具和日用品,所有的材料都跟著這股風潮起舞變裝,唯讀瓷器原封不動。
瓷器千百年來不變的意象,有其難以克服的天險,不得已也,也因此束縛了瓷器造型和美學的發展。高溫瓷土燒製,原來一顆一顆的瓷土顆粒,開始燒結一體,會產生15%以上的收縮,這驚天動地的尺寸改變,帶來瓷器的龜裂現象,因此圓形的造型比較安全,此外,高溫瓷土開始緻密化、玻璃化,瓷土開始軟化,會產生變形坍陷的現象。
王俠軍突破瓷器工藝千百年的障礙,費時費工的為每件作品製作各式不同的輔助托具,從此瓷器有了全新的風采,他為原有感性的柔美加入知性的穩健,他以「不僅最好 更再唯一」的精神,而被稱為「中華瓷器文化復興者」。

美麗的多樣性,總被技法所困住,瓷器便是其中之一。由於瓷土高溫瓷化和密質化時象,收縮龜裂軟化變型等宿命現象,限制了瓷器造型的發展,要同步於所謂與時俱進時空變幻的美麗節奏,有其困難。而古典華麗優雅之外,瓷器還有什麼樣的美好,總叫人懸念。

- 創辦人 王俠軍

認識王俠軍

新氣工藝

1800年的突破

八方新氣的設計有別於傳統渾圓筒狀的形狀,每件瓷土於1300度的高溫,必須面對15%高比例的收縮和軟化的現象。在泥胚周圍搭起適當的鷹架,用以支撐或圍住來防止瓷器於高溫燒製時走樣變形的情況,鷹架的設計和製作得經過精密的計算及拆解,一一單獨開模製作,才能精準而細緻的完成造型。同時成型時避免一點火即達2、300度溫度,造成單一泥胚受熱不均,相較於一般9小時至溫度高點,八方新氣需要分段點火25小時以上,由於造型獨特,退火降溫的時間也得拉長,由於全為手工,即使一切按標準流程進行,成功率卻依然𣎴高。

  • 瓷土燒結後收縮小15%

  • 遇高溫軟化變形

八方新氣白瓷藝術作品 王俠軍創作 大福手稿

平面設計

王俠軍依不同主題繪製設計圖

原型雕塑

將設計之三視圖尺寸放大15%,用石膏、木結土或油土雕出原型。

八方新氣藝術瓷器以精湛的工藝打造每件精美白瓷

分片製模

在確定原型樣式後,利用該原型翻出石膏模,以便注漿,取得泥坯。為防各種倒角不易脫模,原型要拆解成各種部件,並個別分片製模。

注漿灌模

原型和托具之石膏模具,於烘乾後進行注漿,為便於製作泥坯,每個模具注滿瓷土泥漿。因為石膏模具有吸水性,莫約等10分鐘,石膏吸收水分,與石膏模接觸之泥漿,形成約4~5mm薄壁,拆解石膏模,取出形狀完整肌理細膩之溼軟泥坯。有些中大型作品,石膏模即重達70公斤,每次注漿及倒漿皆需至少三人協力完成。

整形

用泥漿將各部件貼接一起,完成作品泥坯大樣。接著將接點和模具隙縫所產生的分模線條或不平整地方逐一以手工整理修補;使用砂紙、海綿、竹片、毛筆、絲襪等工具,層層細修,以達線條精準與表面平順的要求。整形時泥坯尚溼軟,此時托具要上場,保護泥坯,以免變型。接著將泥坯陰乾,進窯前,泥坯務必全乾。

本燒

將乾燥並整修完成的土胚和托具置入窯內,以1300℃之高溫於窯爐內進行燒製,土坯成形到燒成出窯,會因乾燥、燒成而收縮約15%,平均托具的重量為作品的重量的2倍重,經高溫素燒過後其托具將不能再度使用。而每件作品加上托具所佔的窯位使得每次進窯的產品數量有限,如此耗時費工的程序讓王俠軍創造出前無古人的作品。

作品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