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買杯子,從酒杯咖啡杯到茶杯都是旅遊必帶回的紀念,也喜歡創作杯子。 由於杯子有喝的必要功能,坊間或品牌為了市場和生產生態的考量,多沿襲傳統優雅固定的構成,改變也多只做外觀色彩或圖案的調整,市場競爭上,只能藉品質作為爭奇鬥艷的籌碼,形制向來大同小異,傳統而保守的。
基本上是遵循法國消費社會學家Tufan Orel「儀式是指慎重其事的態度,彰顯身分和品味」為選購標準,因此以製作的考究為考量。做的認真態度,讓人買到誠意,喝到端莊。
他也說「所謂自我時尚就是透過商品尋找新生活的可能」,顯然上面的器皿於生理滿足後,就沒有辦法帶出「新」的發現,這個新帶來情懷、視野的精進和生生不息的生活熱情。
大家都有製作成本考量的壓力,尤其新造型的開發,需要不斷嘗試掌握最好的製作方式。但尋找新生活的浪漫情懷,不僅忘了產業的基本倫理,更不做目標市場受眾的假設,本來就無先例可參照,憑想像直覺,有趣就做,有緣相會。
不知不覺創作了將近九十種不同的茶具組合,相信不僅是個人甚至是大品牌,大概都沒有如此姿態多樣、構成相異的形式呈現。
「不只是消費」一書作者德國造型藝術學者Wolfgang Ullrich不停指出器物的設計「功能之外,還需要虛構價值⋯⋯」。 慣性的造型意象和功能操作,一切都理所當然,讓感覺麻痹,感動凍結。停止「虛構」情節發酵,不再衍生弦外之音的想像或儀式悠然的殊勝。無論是五感還是六感,都希望器物陌生的意象和使用,能促動我們對身體的自覺,神經活絡, 進而能為品飲文化帶來新的美學省思。 於是在每個壺杯姿態、氣韻、觸感建構新的陌生體驗,並在命名上醖釀「虛構」的感性想像。 依舊要誠意和端莊,更希望斟酌出都市的、詩意的儀式感。
【 了解更多】